在历史中,能看到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轨迹。历史不止是旧的过去,更是未来的预示,能够通晓历史的人,一定能在时代巨变中把握自己,走对未来每一步。现代人读历史,如何才能从中看到未来的发展?学到立于不败的本事?这是一套好的历史著作所需要解答
《顾维钧回忆录》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外交史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自1983年开始出版第一册,到1994年全部出齐。但因为出版周期较长,且逐册发行,坊间整套留存者甚少。现应读者之需,重新出版,将原有十三册内容全部重新排版,订正原书错讹,增加照片,
《拜占庭帝国通史》共分10章,系统地叙述了自君土坦丁时代、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时代、希拉克略时代、弗里吉亚王朝、马其顿王朝、科穆宁—杜卡王朝、十字军狂潮、拉丁帝国、拉斯卡里斯王朝至末代巴列奥略王朝漫长而曲折的拜占庭帝国的
《德意志公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纳粹宣传与大屠杀》的作者以其学者特有的学术严谨性,充分利用了纳粹德国的新闻宣传文件史料,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党高层如何通过严格的新闻控制和宣传导向,来为其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屠犹政策做舆
《中国近代史》开篇从地理、自然环境出发,先概述了我国及周边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情况和生活特征,又从物产、思想、文学、科学、美术等方面对近代之前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梳理。《中国近代史》一书记述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涵盖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
直到1000年前,人类尚无到大西洋探险的经历,甚至从未有过横跨大洋的念头。但在*批勇敢的水手驾船由东抵达遥远的大洋西海岸后——无论他们是维京人、爱尔兰人、巴斯克人,还是约翰·卡伯特、哥伦布,或是其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西洋同世界一起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深刻领会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听取参编高校和从事军事理论课教学教师的意见,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教材的编写本着既符合军事学科规律、教学指导思想和育人目标的要求,又适合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客观实际,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
帝国陨落之后,还能重生吗?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废,数百年的帝国传统宣告终结。然而,帝国的文化、制度、精神仍有存留,与之相伴的利益催动着重建帝国的野心。在西方,哥特人狄奥多里克几乎恢复帝国的荣光。511年时,他用罗马人的方式指挥着西
1815年6月15—18日,法军和反法联军在布鲁塞尔附近进行了3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斗。在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之际,蒂姆•克莱顿通过广泛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精细入微地重新评估了滑铁卢战役这一陈旧的传奇,力图揭示整场战役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这是一部由二十余位史学名家合力倾心打造的力作;也是当今唯一一部承传二千年来史家精华,用正史纪传体体例撰写的历史普及读物。它篇幅适宜,精简可信,清新易读。它既保持了《二十四史》的精粹,又汲取了现代史学研究成果尤其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
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回顾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反动统治,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的过程。主要叙述了革命的起因、国会内的斗争、第一次内战、克伦威尔的崛起、军队内部的冲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在这本想象丰富的书里,马娅•亚桑诺夫揭示了生活在大英帝国在印度和埃及边疆的收藏家们的非凡故事,追寻了他们的事迹,讲述了帝国主义的秘史。亚桑诺夫通过被卷入之人的眼睛来观察大英帝国,探究了权力、开发和阻力的宏大叙事之下的真相。《帝
从无人机到卫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网络战,以色列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现代战场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小国是如何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而不断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并成为21世纪的新型强
国内第一本有态度的历史年表,全书采用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钱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观点独特,分析透彻,发常人所未见,揭示难得勘破的历史规律。可谓是当今历史出版当中的难得佳作。除此之外,本书用年表贯穿全书,标明公元、朝代、帝王年号
内有文官党派纷争,外无武官英雄崛起,恰逢战事众生缭乱,体制上政治制度内部牵制消耗、外力无法使出,南明之倾根源可溯。 《南明史:1644—1662》的目的是回答“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司徒琳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
二十一世纪世界面临的挑战并不比过去少:恐怖主义、宗教冲突、排外主义、种族歧视、环境恶化……汤因比的文明史观从未过时,始终为人类反思自身、拯救自身提供着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解释。这套汤因比著作集视野广阔,面向寰宇,通观全球,细数古今各
許多日本人容易被「絲路」一詞吸引,對大唐帝國心生憧憬,並將兩者重疊,懷抱著浪漫幻想,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大概就在佛教吧。佛教雖是在六世紀中葉開始傳入日本,但佛教文化的正式輸入則是在自七世紀開始的唐朝前半期。唐朝的首都長安,一般被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