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也从未放弃。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 《中国建筑史》是首
出版是思想和知识公之于众的重要媒介,上海则是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1949年以前,全国80%以上的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90%以上的近现代学术著作在上海出版,上海出版事业引领了近现代中国新知识传播与思想进步的潮流。2022年10月29日、30日
“中国如树,河南为根。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开封为本。”“也许从盘龙城开始,一种不屈不挠、不胜不休的精神,一种‘民情犷悍,易动难安’的气魄,就在武汉积淀。”“在闽南话里,‘人’和‘狼’同音,晋江人并不介意被称作晋江狼,因
本书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出我国古代从唐朝的杂报、宋朝的小报、明朝的报房和京报、近代外国列强在我国的办报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直至中国共产党红色报刊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报刊发展简史。此次出版在原版基础上新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墓葬被誉为2O世纪埃及考古学最 伟大的发现之一。历经15年苦苦追寻,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于1922 年底,在古埃及新王国首都底比 斯的尼罗河西岸帝王谷找到了它。在墓葬中,共发现 了 5OOO 余件精美绝伦的各式随葬品,其中法老
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 在江南的餐桌上,追溯中国传统风度。10余年前,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爱上了江南和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扫地僧”和乡野农人,
这是一本讲述“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回顾了全世界数千项以幸福为主题的科学研究,为大家解答“幸福的秘密是什么”。这本书不是陈词滥调的幸福速成方法,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结果,教你冷
2013年5月,格伦·格林沃尔德前往香港与一位匿名知情人会面,他自称掌握了美国政府正在实施无孔不入的监控的惊人证据,并执意通过高度加密的通信渠道进行交流。这位知情人,就是29岁国安局承包商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事实证明,对美国国安局的这一
在婴儿诞生之时,他们的大脑已经装备了一千亿个精心制作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以数万亿的连接彼此互联,构成了一部紧凑而高效的超级计算机。作为实验神经生物学家的先驱,威廉 哈里斯在描述人类大脑是如何构建的过程中,解答了关于大脑发育的重要问题
本书收录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代表作15篇,囊括了两位顶级学者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内卷化”“第三领域”“集权的简约治理”“实用道德主义”、周黎安教授的“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官场+市场’模式
《生命3.0》一书中,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对人类的终极未来进行了全方位的畅想,从我们能活到的近未来穿行至1万年乃至10 亿年及其以后,从可见的智能潜入不可见的意识,重新定义了“生命”“智能”“目标”“意识”,并澄清了常见的对人工智能的误解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是对印度文化与思想的鸟瞰式通览,规模虽小,却描述精当,义理纯正,在印度广受推崇,并一再重版,属于最为畅销的文化导论之一,为读者了解印度文化及思想打开了一扇窗口。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讲述的是印度传
人类的技术,从网站到交易系统,从城市基础设施到科学模型,甚至是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链系统和物流系统,都已变得过于复杂且相互交错。为什么复杂的技术系统越来越难以理解了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呢?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
智能技术无处不在,但眼下智能化却是不太安全的。本书从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技术扩散入手,深刻揭示了智能生活背后大量的隐秘后果及负面影响,重点提出了谁将从智能技术中真正受益,以及我们将个人数据作为交换便捷性和连接性的代价又是否值得的深层思
40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诞生,而到2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出现。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从一群简单的觅食者变成了支配地球的力量,能够同时制造艺术品和原子弹。是什么让人类摆脱了其他物种的命运,走上一条新的道路?人类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其实,你我以及所有人正在经历的现实,可能正在其他很多宇宙中一遍又一遍地发生。每种历史都会无限次地频繁上演。但即便如此,生命和意识也终将化为乌有,一切创造都将消散于虚空。在这样的宇宙中,人类到底该怎样自处?演化带来秩序,熵使一切复归
大部分日常社交谈话总包含着谣传。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聊天时,也充斥着各种有根据或无根据的小道消息。这种社交谈话只是向我们的对话者表达一种含糊的友好感觉,避免沉默的尴尬,它们只是谣言传播的一种形式。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
本书选择了2005-2015十年间,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15-20名学员的人物故事,以作者自述的形式,回顾个人在时代背景下、在乡土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并在与土地、与乡村、与农民的互动中,反思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甚至社会变迁的关系
1960年,85岁高龄的荣格受到诸多普通读者的来信鼓舞,同意出版一本写给普通人的书,让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荣格主持并参与了本书的策划、撰写、编辑和审阅工作。在完成本书主要工作的十几天之后,荣格便一病不起,后于1961年6月安然辞世,
这是一部各行业翘楚在互联网技术革命到来时,借助新媒体将个人能量放大,一跃逆袭成为各领域“头部”的故事。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的不同境遇:表达者打破内容封闭,跨界者探索人生极限,逆袭者突破职场迷思,创业者赶赴人生修行……这个